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论著 > 研究会收藏

祠堂的空间

2022-11-02 00:00:00.0

原创,作者:葉海燕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的重心和

核心,应该是各个时期民众共同演

绎的宗族文化及其内涵的祠堂文化

********************************

展览的启示

祠堂,是原住民祭拜祖先、重大节庆、婚丧嫁娶、宗族议事、执行家法、书塾教化等场所。在深圳坪山清末民居古建筑群中的祠堂位于客家围堡的中轴线上,更显得中规中矩、不偏不倚。这类祠堂通常是三堂两井。下堂门厅,中堂议事厅,上堂祖堂,祖堂壁上是神主龛,供奉本姓历代祖宗牌位,前置香案、香炉、烛台等祭器。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婚丧嫁娶等重大事项,都要参拜和禀告祖宗。最隆重时供品三牲四果、酒、茶、饭、饼。上香,按辈分男女依次进行。

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祠堂是乡村的灵魂和精神家园。看似阴森老迈,沿袭旧俗,再深探究,竟然是向上遥遥五千年、向下绵延千万代的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传承是姓氏传承、血脉传承、文化的传承。祠堂里的楹联是祖地、迁徙地、开村始祖、家风家训、先祖功德、家族的诗化的告白,......林林总总,絮絮咻咻,无不梦回中原,魂牵华夏。

村史进祠堂,先祖与英杰,天衣无缝;

村史进祠堂,文脉与祖德,相得益彰。

村史进祠堂,最早的启示来自建成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坪山坑梓乔世居。它是迄今为止,深圳最古老的民居建筑。距今已有269年。2011年3月,笔者第一次走进“新乔世居”的中庭,厅较宽阔,梁上残悬两块漆落色朽的木质功名牌。中堂两边柱上贴着红纸黑字的楹联,两侧通墙一边一幅挂着镶紫红木边白底黑字的大型诗片《峭公别子诗二十一首》,由黄氏第十一世孙族长黄子牛赠送。黄峭公(唐代)是黄氏先祖,官至工部侍郎,晚年归隐山林。峭公有三房太太,每房七子,共二十一个儿子。世道纷乱、危机四伏,为保后代散枝开叶,黄峭公在八旬时仅留每房长子在身边,命其余十八个儿子各领一笔财产外疆开拓。临别每子赠诗一首。这诗片在二十一世纪第十个年头由第十一世孙、族长黄子牛赠送示人,足见祖训历久弥新。同样的诗片,黄子牛也赠送给松子坑村、秀新村黄氏祠堂。

一缕斜阳在墙壁上移动,摆放两侧的褪色麻黄旧藤椅顿时显得立体和生猛,只是座椅上没了长老们。    

原来,祠堂中庭可以是一个理想的小展场啊!

********************************

1-1《吓陂村史馆》的由来

为了收集抗日时期东江纵队的资料笔者来到坪山。坪山是革命老区,东江纵队的策源地,也是兵源所在地。

吓陂村地处坪山坑梓和惠阳淡水交界处的四面环山的小山窝里。由于偏僻隐秘成为抗战初期游击队最早的堡垒村、根据地。村内曾设有营地、司令部、交通站、救护站、练兵场、小军校,不远的小山头设有瞭望哨。当时村里70多口人,就有14个参加游击队,其中两名烈士、一名战场失踪。笔者建议在祠堂下堂、中堂做村史馆内容。

自从新乔世居回来,一种幻象总在心头萦绕。祠堂里做村史馆这是首次。吓陂村有些人反对,“祖宗的地方怎能随便动土?”“不要讲我父亲,若变了天,我家就遭殃了”。经过东江纵队老战士高松之子高英源、原龙岗公安分局局长高远光多次参与周遭斡旋,终于在三个月后的一天,村长高远明主持,与本村长老及在外工作的人士回来反复讨论,杀鸡宰鹅,举办村宴,召集居住本村和本姓居外阜人士回村参加村史馆立项大会。

吓陂村史馆立项大会上的阿婆们

村史撰稿人是满腹经纶的原坪山坑梓镇教委主任、有当地“乡贤”之美誉的高传瑞先生,人称“高主任”。高主任与吓陂村高氏属一支。他还是大窝村、吓陂村高氏族谱的撰稿人。只见高主任将村史初稿“高氏源流”写成四言诗表述,家风、家训一并列出,众赞。有关文革字句有些激烈,族人担心敏感,经几劝改,终于忍痛割爱。还有人提出,某些内容上到祖宗祠堂恐有不敬,又删改。退休公安局长高远光写了村史结尾最后一段“自高东俊公本地定基已数百载矣,时年月久,物是人非,种种局限,本章难于面面俱到,有不周全之处,万望先辈谅解晚辈不尊。甚幸!”足见对祖宗敬畏之心。

施工在即,工人告诉笔者:一要选吉日,二要烧香叩拜,否则必出事!随即讲了一个应验的故事。听罢,入乡随俗便是。

高远明村长在施工现场

施工中的村史馆

1-2特点.风骨

祠堂不同、姓氏不同、家风不同、后代风骨不同、品格不同,因而设计特点不同。依据与原建筑空间协调的原则,沿用该祠堂的装饰风格、色彩、选材、尺度、工艺手法,使得后面做进去的东西与原建筑天衣无缝。

协调是最高原则。协调也是最好的结果。        

笔者第一次参观吓陂村祠堂,见到大门两侧矗立两根黑漆木柱,着是吃了一惊!再细看,柱子不是常规加工的圆柱,而是整条树头!直中带曲,韧里藏刚,天然无雕饰。再看内室,无任何雕梁画栋。柱樑屏风及其它木作黑红间或。黑与红的对比就像铁与血的对比那样惨烈。

吓陂村高家祠的黑木柱

高氏尚黑色,笔者在祠堂大门的楹联找到根据:

~~~~~~~~~~~~~~~

    上联:渤海家声远,

下联:龙陂世泽长

~~~~~~~~~~~~~~~

原来高氏与吓陂地域合诩为龙,龙属水,尚黑色。

笔者在这个空间设计中保持了粗旷和冷峻的风格,忌讳细腻和过多修饰。展板边框使用实木方条、未打磨、粗楞、敦实、漆黑色,与大门黑柱呼应。展板文字使用方正黑体、字黑色,底色石板青色,整个展览无彩色照片,无花边装饰。体现了高氏真诚淳朴的人文品格和忠勇俠义的精神风貌。渤海家风大致是高氏文化的精髓。以这16字作为中堂主要装饰——立体铁皮字表面中黄色烤漆、镶正方木底座板油暗朱红色漆,在中堂两侧墙体展板上方展开。

 

施工中的村史馆

施工中的村史馆

1-3.源 流.

吓陂村单一高姓,祠堂建于1773年(清 乾隆三十八年)有242年历史了。高氏远祖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十七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三十七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八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吓陂村高姓为渤海高氏。

高氏大都形象酷烈、面长、色铁青、品格仁厚、侠肝义胆。吓陂高氏亦是如此。在国难当头之际,吓陂村全员动员,青壮年参加游击队,妇孺参加妇女会、儿童团,担负运输、看护伤员、筹粮、放哨。解放后吓陂村后代中有当兵的,但当公安的更多,应了高家【渤海家风】中的“忠”“诚”“仁”“义”。

吓陂高家祠中厅

吓陂高家祠下厅

1-4.家风.

高主任解释高氏家风:“ 什么叫家风?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个性。一个家,有一个家的家教。…一个村,有一个村的村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而家风,是一个姓氏的精神风貌。每个姓氏,都有它的家风。

高姓的家风,是渤海家风。渤海家风的内容是:

“忠诚仁义、勤政兴邦、崇文博学、笃孝传贤”忠诚仁义:正直忠实,诚心诚意,慈心宽厚,博爱怜恤,常怀恻隐之心,扶弱济困,助人为乐,胸怀壮志,临危不惧,正义凛然,品德高尚。

勤政兴邦: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勤于事业,创造财富,勤于学业,才华无量,勤于政务,为国为民,振兴中华。

崇文博学:崇尚科技,兴办学校,培育英才,学贯中西,融古通今,学以致用。

笃孝传贤:孝亲爱幼,敬老尊贤,淑女贤惠,子孙贤达,代代相传。

高主任振振有词:我们高氏是个伟大的宗族,源远流长,自炎黄二帝以来,王侯将相、丰功茂烈、现代精英、饮誉全球、工农商学、各业齐备、行行状元、国内国外、大展鸿图。

我们要把我们的渤海家风发扬光大。我们高氏宗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5.家训.家戒.

高姓家训

孝悌齐家,勤俭兴家,

信义立身,宽恕待人。

理智治事,敦本立诚,

仁爱接物,美其德行。

高姓家戒

(十戒)

戒悖逆 戒侈奢

戒争讼 戒逸游

戒博棋 戒忌妒

戒酗酒 戒刻吝

戒奸险 戒邪教

高姓家规

                         (十训)                                

        孝存尊长,笃厚宗族。       

        和睦乡邻,尊敬师友。       

       忠爱国民,宅心公恕。      

        立品端方,居家勤俭。       

       处事和平,待人忠厚。      

高姓家规

                          (十勿)                      

勿干犯名义,勿坐荒本业。

勿损人利己,勿挟隙唆讼。

勿奢侈过度,勿违律乱伦。

勿令淫伤化,勿聚众扰害。

勿酒酗滋事,勿攻习异术。

1-6.绞杆的故事.

高家祠堂下厅左侧放置一根弯曲树头。记得在村里的立项会上,所有的人都说要保留这个树头。这个树头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摆放在这里?有人说是榨糖杆,更准确说是『绞杆』,它和榨糖有关系。                          

原来,高朋家所在位置在过去是个糖寮(榨糖的草棚)。每逢十一、二月,糖寮热闹开了,家家户户挑着甘蔗来榨糖。榨糖的工具是两个高70公分、直径80公分圆柱石,称『绞石』。绞石放在石盘上,绞杆大头固定在绞石上面,绞杆尾在地下,绞杆驾三条牛,像拉磨一样围着石盘转圈,由一人在后面驱赶。甘蔗放在两块绞石间碾压,石盘边有一个小口,甘蔗汁顺着它流到下面的木桶里。磨盘旁边灶头有三口烧草煮糖的大铁锅。灶里柴草噼啪作响,锅里的糖稀被煮糖人不停的搅动着泛着黄褐色的涡旋。孩子们围在灶台边不肯离去。                                                                

过了榨糖的季节,绞杆照例放回祠堂前厅。小孩们没有不喜欢到这边来玩的。有的爬过绞杆顶,有的排排坐在绞杆的斜臂弯儿说笑,也有的玩累了,索性躺在这儿睡着了。当年一派怡然的田园风光已无踪影,只留下了『绞杆』,这个农耕时代的物证。更重要的,它还是所有在吓陂长大的孩子们伴随着童年回忆的玩具。

绞杆的故事

********************************

2-1.《石灰陂人文掠影》由来.

石灰陂老围是有264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又是华南抗日名将、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的祖宅。曾氏是坪山的大姓,有二十几条曾姓村。现任曾氏族长曾马权是该族那代人寥若星辰般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偶然机会,他带笔者进入祠堂,讲祠堂对抗日的贡献和曾生将军十个小故事。自开始设计东江纵队纪念馆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石灰陂老围门前经过无数次,竟不知老围的故事,汗颜!……

最初的展示

曾马权不厌其烦,边说边从曾生祖居门旁地上拾起已破残的“曾生故居简介”和放置在观音娘娘室香案上的“前进报社旧址简介”给笔者看。红纸多皱且水渍斑驳,字体虽工但欠功力……,见此陋状于心不忍,说,“我给你做个展览吧,不花你的钱”。曾马权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笔者与他一拍即合,很快进入“祠堂的空间”。

《石灰陂人文掠影》这名字是他起的并撰稿。

曾族家风是“大学”,何谓“大学”?我问了几个曾氏后代,没人知道,又问了个70岁的也不知道,可见文化断代久矣。

2-2.源流.祠堂的旧事.

曾氏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曾氏古文化鼻祖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著。《大学》为四书五经之首,因而曾氏“大学家风”了得。凡所见曾氏家祠内无一例外、必可见“大学家风”四字,或镜像镶于祠堂内厅堂或做二门或倒座灰雕装饰。

石灰陂老围“大学家风”四字用灰塑于门庭牌楼檐额,门洞左右贴一幅楹联:

~~~~~~~~~~~~~~~

          上联:《大学》十章能治国

          下联:《孝经》一部可传家

~~~~~~~~~~~~~~~

“大学家风”牌楼

走近中庭只见大门门楣上一幅木匾:

~~~~~~~~~~~~~

军属光荣

曾生同志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建军

坪山乡人民政府赠

~~~~~~~~~~~~

中庭大门两边一幅对联:

~~~~~~~~~~~~~

上联:东纵留丹史

下联:将军耀祖先

~~~~~~~~~~~~~~

中庭大门牌匾和对联

进到天井便见中庭屏风上檐斗大三个金字“三兴堂”两边立柱贴着一幅楹联:联:

~~~~~~~~~~~~~~~

上联:三省吾身府中毋忘东鲁家训

下联:再兴宗祠堂前当晓南丰心传

~~~~~~~~~~~~~~~

石灰陂老围三兴堂

楹联有两重意思:一意为“三省”,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教义;二意为开基祖生三子,祈望三子皆兴旺发达;亦是 “三兴堂”之衍义。笔者喜见祠堂中庭摆放一陈旧香案和两排古椅子,凭空给祠堂增色不少,这才叫祠堂!当初长老们就是这样依次坐开议事吧?椅子们古旧、残破但仍可辨别款式、花纹、颜色,甚至岁月的磨蚀使做工精湛、纹饰优美的椅子更显丰饶和富丽。椅子们栩栩如生,犹如曾经坐过它的那些先人们:有年龄、性别、服饰、样貌、仪态、性格之别。有正襟危坐的老绅,有温婉端庄的妇人,有刚腹自用的悍汉;有倚老卖老的、有少年慎独的。椅子上坐过的先人们,早已灰飞烟灭,但椅子们犹在,椅子们的生命犹在,椅子们似犹在祠堂议事……。

古椅子们

这个祠堂特殊的意义是对抗战的贡献。曾马权讲,曾生从香港回到坪山,组织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当时一无武器二无军饷,曾生只好与族中人商议,把祠堂(三兴堂)拥有的五支土枪(火药枪)及两门土炮拿去充当最初的抗日武器。祠堂还开办过东江纵队被服厂、前进报社、驻过军、当过东纵司令部。

石灰陂抗日时期104口人,有22宗亲参加东江纵队,4名烈士。

通墙的两幅入墙式展板,各有对联和横额,是曾马权写的。

“曾氏源流、曾氏文化、迁徙、坪山开基”展版对联:

~~~~~~~~~~~~~~~~

上联:自五华徙居坪山三百余年支分三房四寨瓜瓞绵绵连四海

下联:始东鲁迁驻吉阳七十来派根系四水土地果实累累络五洲

横额:省身念祖 道行一贯

~~~~~~~~~~~~~~~~~

“曾氏英杰”展版对联:

~~~~~~~~~~~~~~~~~

上联:石破惊天 将军祠内光祖德

下联:灰飞烟灭 寇首陂下献降书

横额:忠恕门第 英杰灿然

~~~~~~~~~~~~~~~~~

 

2-3.风骨.家风.

曾氏与高氏比起来,较为儒雅和隐忍,但同样仁厚且不缺少忠勇,应了“忠恕门第”。此地民风强悍、民风淳厚。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不论是乡绅还是村民,品行、风骨里仍遗存着本族的家风而浑然不知。

坪山曾氏族长曾马权老先生在宗祠文化展馆开幕式上慷慨激昂讲家风:

“《大学》是我开派祖宗圣曾子所著一书,被列为《四书·五经》中“四书”之首。其主要内容有“三纲八目”。“三纲”就是该书开篇所提的:“明明德”(阐明光明磊落的高尚道德)、“新民”(使人民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止于至善”(达到最高境界)。这三纲中的“新民”,自古至今用得最广泛。例如我曾姓江西南丰一族在宋朝多人支持王安石“新法”,如今天大街上见到的宣传标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新民”思想的宣传,天天报刊上登载那些“创新”文章,也有《大学》这纲目中的元素。

“《大学》作为我曾氏家风还有“八目”:“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做得最好的就是我曾氏名贤曾文正公--国藩,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我三兴堂七世孙曾生将军及其麾下宗人也是我“大学家风”的践行者和发扬者。他们从“致知”到“平天下”,献身于革命。今天我石灰陂所展示的“人文掠影”,就是我族精英发扬“大学家风”的体现。总的一句话,我曾氏“大学家风”就是在“新民”中不断修身、齐家、治国从而使天下太平之家族风尚。”

曾子的《大学》、姜子牙的《六韬》分别是曾氏、高氏先祖所著传世之经典,华夏之瑰宝。坪山原住民的家风、家教中的修身、齐家、睦邻、用人、治国的道理正是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实践第一”等理论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古有宗圣曾子,今有曾生及参加过抗战的宗亲们,三兴堂显得星光熠熠、蓬荜生辉。

施工中的三兴堂

展陈在安装中

三兴堂内展陈实景

三兴堂内展陈实景

三兴堂内展陈实景

3-.祠堂空间的延展.

吓陂村史馆和石灰陂宗祠文化展馆开幕之后,村史进祠堂,竟成风气。龙田新屋村罗氏宗祠重修、坑梓秀新社区秀岭世居祠堂重修时,纷纷效仿,邀请高主任撰稿,并邀请笔者参加祠堂重光仪式。

在深圳这个一线城市还留存了一个清末古建筑群,一个星罗棋布的祠堂群。当地村民还保持中原习俗、河洛遗风,真乃奇异、惊艳!祠堂大门两边对联是各姓氏传承上千年的文化隐喻,一个缩写的族谱。吓陂高家、石灰陂老围曾祠堂增添了姓氏渊源、家风、家训、村史、名贤、典故、传说、风物习俗等内容展示后,传统的魂和姓氏的风骨显得明晰;祠堂更像“家”庙;姓氏先贤经典著述同时浮现于世,可叹历久弥新。       

有道是:村史进祠堂,后人知家传。

                 对联可解疑,根脉自中原。

岭南祠堂建筑制式已定,大同小异,空间设计无太多发挥余地。

但是,祠堂的文化空间是多变的。因姓氏不同、家风不同、风骨不同、秉性不同、审美不同,尚色、禁忌不同,因此和而不同且变化万千。

祠堂的空间是文化的空间、是精神的空间、是宗法的空间、是品格的空间、是艺术的空间,是我华夏民族之魂魄生存的空间。

祠堂的空间可追溯上至五千年,祠堂的空间更可延展千万代。

祠堂空间的延展可视为生长着的文化。准确说来是文化的恢复、文化的复兴、文艺的复兴。

当前,文化断代应在95年以上。文化趋同、千城一面!全盘西化、外来文化掩盖本土文化!世人应感夷祖、灭族之危机在即!

警醒!祠堂的空间延展之必要、之必需。

祠堂空间延展的主要方式仍是原住民代代相传的续谱、修祠、祭祖、家风、家训、生活习俗。

祠堂空间延展的其次方式是将原住民浓缩在祠堂堂号、楹联中的文化隐喻解读给其后代和被西方文化侵染的城里人。

祠堂空间延展的再其次方式是兴学、教化。从先贤典籍的寻找源头活水,懂得聆听来自根源的声音,向历史追问,温故知新,汲取日新不竭的创造力量。

2015-3-15

***********************************

【后记】

一、吓陂村史馆修建前,村里人对笔者说,“祠堂已被政府规划为绿地,要拆掉啊!”笔者笑笑,“村史馆建好就不会被拆了。”果不其然,村史馆建好后,高家人明理而自信了;前来参观的街道、社区、党史、地方史专家络绎不绝。吓陂村的政治、文化地位很快提升,村史馆挂牌后,区级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也挂上了,高家祠不但拆不了,反倒是被各界瞻仰。

离祠堂大门百来米,是高松故居,抗日时还做过东江游击队惠阳大队的交通站。高英源将父亲故居粉刷装修,心想不如将父亲留下的照片重新装裱,还有父亲的日记、自传等等手记一并装裱,以表孝敬。不经意间,坪山第一间故居展室诞生了。开幕那天真的很隆重。之后高英源力促本村的烈士亲属、老干部亲属给自己故居挂牌。之后,高英源又将游击队在吓陂活动地点挂牌。不经意间,红色革命小山村的氛围有了!

高松故居展室

挂光荣牌前先禀告先祖

二、石灰陂老围虽说是曾生同志祖宅,没有多少人知道,也没有多少人来过,直到宗祠文化展馆诞生。不久,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市内、省内媒体纷至沓来,可忙坏了曾马权老先生。得知曾生同志鲜活抗日小故事也乐坏了媒体人——不用炒冷饭了。一批一批的媒体人、一群一群的学生缠住曾老故事。

曾马权老先生给学生们讲曾生将军抗日小故事

曾马权在三兴堂《石灰陂人文掠影》展区接受媒体采访

之后,东纵路扩路拆迁图纸送到石灰陂村,红线划到祠堂天井位置,急坏了曾老,他拖着病体到石灰陂祠堂分衍出的远来、永贞、仁和三个村子,一家一家走,签名画押,打报告并交到政府。自打1998年东纵路扩路,拆掉了曾生同志出生的炮楼,拆掉了东斗门,石灰陂老围被拆的残缺不全。这是曾家人和东纵老同志心中的痛!有人建了造假的曾生故居,并且以讹传讹的照片在百度上查得到。“从龙岗区就开始提意见,要求拆掉造假曾生故居,没有人理,等于放屁”,曾老说。

之后两年地铁又来了,才发现,规划没有改,红线还划在那儿。

问题反映到市规自委,谭局十分重视,规自委坪山管理局规划科刘科长两次带队到现场调研并做专题调研报告《石灰陂曾氏围屋及其他史迹复原方案研究(2021-03-09)》。谭局与刘科分别主持了在市内和坪山的两次会议。参会的有轨道交通、城市管理、坪山文体局、街道等相关单位,一致认为,只要相关单位组织专家评估会议,评估石灰陂老围的价值,接下来会依法依规按程序调整相关方案......

一年半过去了,“石灰陂老围原址恢复”就差“最后一公里”,不知什么原因,这个专家会死活开不了;同时,东纵路扩路工程受阻,赔付没有达到业主期望值,一座私宅仍立在石灰陂老围对面的路边——这是上天或者确切点说是“土地”给的老围的机会呕!

你看坪山现状,老坪山人不认识坪山了,新坪山人说不上哪哪儿不对劲儿。

坪山的头脸在哪里?坪山的历史地标在哪?坪山的魂在哪?是候机楼吗?是新剧院吗?是图书馆吗?不是!

脸在哪?风貌在哪?地标在哪?

不就在石灰陂吗?!

石灰陂老围本是三重“甲胄”,一是264年历史的客家围建筑、区不可移动文物;二是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三是红色遗址。况且,它在东纵路边、进入东纵馆片区的把口。石灰陂老围兼顾客家和红色,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该保,它是民心、是定力、是江山,不是一句空话!

石灰陂老围原址恢复后,四角炮楼自然恢复,前炮楼三层楼高,后炮楼四层楼高,这么个体量在东纵路上,老远就看到,这难道不是地标级的建筑吗?

石灰陂老围原址恢复,立马改变坪山“没头没脸”、找不到北的现状,颜值立马提升!地标是城市风貌标!也是文化标!更是政治标!

事情就有这么严重!

***********************************

关闭